康熙年青花笔筒记录赠绨袍瞬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013-3-28 8:32:32
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康熙年青花笔筒(如图所示),上面绘有主仆八个人物,像是一位官员把一件衣服送给一个衣衫单薄的穷人。这就是战国时的一段历史典故,故事叫“赠绨(绨为厚绸子)袍”,也称“须贾吃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霸权,互相征战。魏国曾经帮助燕国攻打齐国,使齐国的70多个城池被燕国占领,齐国几乎灭亡。后来他们用“火牛阵”,大破燕国军队,收复了所有的失地。然而,齐国的新君齐襄王即位后,致力于恢复国力,使齐国又迅速地强大起来。这时,原来与燕国联合攻打齐国的国家,又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与齐国重新和好。魏国的国君也有这个打算,魏国丞相魏齐把与齐国重新结盟的任务交给了中大夫须贾。
须贾接受任务之后,从心眼儿里发怵,心想,齐国与魏国过去也曾是盟国,就因为魏国帮助燕国打过齐国,导致两国反目。如今,齐襄王把魏国恨得牙痒痒,自己前去修好,这不是硬往钉子上撞吗?弄不好,连命都得丢了。须贾回到家,愁得坐立不安。
须贾门下的舍人范睢得知此事后,愿与须贾前往齐国修聘。范睢年纪虽不大,却学识渊博,每次须贾遇到难题时,都会为他出主意。须贾大喜,遂向丞相魏齐推荐范睢同往齐国。
两人到了齐国,只见大殿内外戒备森严,如临大敌。须贾吓得两腿发软,进了殿里,须贾到处作揖,点头哈腰,一副摇尾乞怜的模样。见了齐襄王后,更是诚惶诚恐,齐襄王十分傲慢地质问须贾干什么来了,须贾战战兢兢地回答:“齐、魏两国乃兄弟之邦,魏王命我等前……来,修,修聘……”“哼!你魏国背信弃义,出兵进犯我国,还敢说什么兄弟之邦!”齐襄王声色俱厉,须贾吓得尿了裤子。
范睢此时却不慌不忙地说道:“我国出兵,不过是欲节制你家先王外侵之意。可战伐之后,即撤兵回国,并未取齐国的一草一木。古仁义之师,不过如此了吧。大王您英武盖世,上正缗王失德之过,下使黎民休养生息,我主以为齐桓公时的强盛定会再现。却不想,大王只顾泄一时之忿,不思长远大计。今燕、赵、秦、楚虎视眈眈,各自图谋霸权,当此之时,大王若不及时修好兄弟之邦,依旧贸然用兵,定会重蹈缗王覆辙,那时岂不悔之晚矣!劝大王偃武修文,敦睦邻邦,以中兴齐国,方为上上之策。”
一席话说得齐襄王频频点头,他先请范睢和须贾坐下,又挥手命令武士们退下,对范睢十分客气地说:“范先生的话使孤王顿开茅塞,孤王决定捐弃前嫌,与魏国接聘修好!”齐襄王还从范睢的谈吐里听出了智慧和才干,把范睢单独留下,请范睢到齐国来,表示要给范睢很高的职位。而范睢表示了深深感谢后,很坚决地谢绝了。齐襄王在惋惜的同时,更加敬重这位才华出众的随员。命人取来黄金百镒和御制牛酒等物,送给范睢。范睢表示自己有君命在身,不便私自接受如此厚礼。见齐襄王有些不高兴,只得收下了牛酒等物,至于那百镒黄金,范睢说什么也不肯收,齐襄王只得作罢。
回国后,须贾嫉妒范睢,并贪天功为已有,在丞相魏齐面前诬告范雎私通齐国。魏齐不问青红皂白怒而鞭打范雎,昏死后又命令把范睢扔到茅厕中,让人随意向范睢尸体上便溺。须贾也火上加油地大骂范雎只佩吃屎吃草。谁知范睢大难不死又苏醒过来,又蒙好友郑安平冒死相救,后随秦国使臣王稽去了秦国,化名张禄,重新出山,深得秦王敬重,拜为丞相。数年后须贾出使秦国,张禄不接见,而故意扮装贫穷相去拜见须贾,须贾以为他是落魄文人,天寒衣单,赠他绨袍一件。后来须贾得知张禄就是范雎,大惊失色,急忙叩头请罪。范雎念他尚有旧情,免他一死,当众羞辱了一番,让他记住妒贤嫉能的过错。范睢为须贾设“宴”,谁知端上来的是一盆草。须贾此刻愧悔交加,浑身发颤,脖子发紧,发疯似地抓起盆里的草,往嘴里塞。
范睢命他回去告知魏王,速斩魏齐首级来见。魏齐闻讯逃亡赵国,但因强秦出兵威胁魏、赵两国,于是走投无路而自杀了。秦王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使国势日益强盛起来。
这只青花笔筒记录了赠绨袍的瞬间。因其题记为“丁丑春日写于水竹居”而被断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但从图中的花草人物纹饰的特点来看,它的“生日”似乎应提前。再看笔筒上(包括背面)的芭蕉、柳树、灌木丛、石栏杆、皴染山石、青苔纹和小太阳、括号云以及官员夸张的八字胡须、微微前倾的身姿等,都是崇祯晚期和顺治年瓷画的典型特征。所以,以笔者拙见,将这只笔筒的生日提前一个甲子(60年),即崇祯十年(1637年),才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