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科学定义及其意义 来源:妙道紫砂吧
作者:妙道紫砂
2012-4-14 8:44:42
紫砂只存于宜兴丁山吗?紫砂可以用其他的矿石或粘土拼造吗?有些被称为紫砂的为什么不是紫颜色的?许多人口问心疑,但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诸如此类关于紫砂的问题还有很多。要彻底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对紫砂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
紫砂,就是一种烧结后透气不透水的陶土。不透水,所以不必施釉就可以用来盛水;透气,给氧充分,所以水盛放其中能够保鲜。紫砂烧结后透气不透水,缘于紫砂烧成品仍保存了一定细密的贯通气孔。除贯通气孔(也称开放式气孔),烧结后的紫砂器胎体还存有更多的封闭气孔,所以烧结的紫砂器热传导性差,即使开水注入其中,执掌器皿把手不会有烫手的感觉。因此,我们认为,烧结后能具有透气不透水特性的陶土,就可以被称为紫砂。于是,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紫砂不会只蕴藏于宜兴丁山地下;紫砂也可以用其他的矿石或粘土拼造;紫砂也不必一定是紫色的。紫色的紫砂,只不过是矿料中含铁较多而已。铁及其氧化物影响的只是烧成品的颜色,而与紫砂烧成品的双气孔无关。
透气不透水,执掌不烫手,所以紫砂烧成品被发现最适宜作为冲泡茶的器具。
因循紫砂的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解释或者猜测关于砂壶历史的一些公案。
明代以前,饮茶方式是烹煮,器皿的形状也只能是煮器,所以传说中的“东坡提梁”才“长”成了那样;那时所谓的紫砂壶(执壶、提梁壶之类),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为紫砂壶,因为使用的材质并不是紫砂,也是使用用于烧制日用陶的陶土。因为就在火上的那点时辰,即使器皿渗透水,又能渗透多少,更何况下面还有火燎烤着呢。但据丁山羊角山遗址的考古发现,那时的“紫砂壶”已经具备紫砂壶的雏形,从缸、罐上“长”出了流(壶嘴)和鋬(把手),就差上面安个盖子了;瓷器出现以后,宜兴陶业开始被边缘化,光彩夺目的瓷器日益受到官府青睐,朴实厚重的宜兴日用陶开始流入民间,有的矿料因为含铁质较多,影响成品色感,所以被视为劣质陶土,往往被弃之不用,就这样被单独挑出。有好事者,独树一帜,用其制作器皿,发现烧结度比日用陶高,不必施釉即不渗水,为表自贵,尊其为紫砂;明初,饮茶习惯骤变,改烹煮为冲泡,时大彬娄东之行后接受游离政治体制外寻求精神寄托的文人雅士的建议,引领茶壶变小,紫砂壶制作开始从日用陶分离出来,成型工艺、烧制方法都有所不同,紫砂也从丑小鸭一举变为紫天鹅;紫砂得道,旁泥升天,于是,一些烧成后也透气不透水但不呈紫颜色的泥料也用来尝试制作砂壶,为托道,亦名紫砂;明初,一叫周高起的紫砂高级粉丝,气不忿瓷器得宠,写书杜撰编出史陶异僧及五色土的传说,更为日后所有理性的、痴迷的、买壶的、卖壶的染紫者所乐道,当然,卖壶的(包括卖书的)最卖力;尽管紫砂泥受宠,但紫砂矿料还未被精选,夹泥成分不少,因此古壶烧制温度较高,壶身观感粗糙,特别是与日用陶一同入窑烧制的紫砂壶,看起来绝不会精致细腻,限于工具和泥料,一定是粗犷的风格,所谓的精品古壶,只是造型上为后世作品所不逮。如果有人卖你精致的老壶,无论是顶级拍卖会,还是街头旧货摊,那你就要小心了,今天有三四年壶龄的工手,因为工具的丰富,就能仿制出历史名家的作品。但是仿制泥料,就复杂得多。泥料细腻和做工的精致,反而是弄巧成拙,恰恰不会是历史名家的作品。于是,有些因为无能所以诚实(所谓的诚实也是只对明此道者诚实)的高仿者无奈地将其称为“老壶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