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杂基础知识
瓷杂知识: 青花 五彩 粉彩 料彩 祭红 祭蓝 矾红 反瓷 开光 笑 浅降彩 敷土烧刃 折叠锻打 百炼钢 料器 蜜蜡 碧玺 岫玉 玛瑙 寿山石 八破纹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五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
粉彩:瓷器釉彩名。是受康熙五彩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较丰富。由于感觉上比较柔软,故又称软彩。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料彩始于雍正朝,盛行乾隆时,嘉庆、道光年间仍有少量生产。
祭红:瓷器釉色名。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以高温烧成的鲜红色泽。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叫“祭红”。
祭蓝:又称霁蓝,瓷器釉色名。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而烧成的蓝色釉。
矾红: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红釉和红彩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
反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熔烧的一种瓷器。
开光:瓷器上构成圆型、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
笑:象牙上自然的开裂俗称为“笑”。
浅降彩: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文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始流行。
敷土烧刃:日本刀最后一道火锻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出烧刃土(Yakibatsuchi),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刃部的用土较薄或没有,“镐地”和“栋”的用土较厚。基本上,烧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纹看出一些头绪。不同的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之中。刀工凭经验由火炎的颜色判断炉内温度,若温度超过800℃以上,就会影响刀的强度。经过特定的加热时间,刀匠就会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却,进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过此步骤刀变得更硬更锋利,刀身产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层非常坚固的“马登斯晶体” (Martensite),所谓马登斯晶体简而言,即是高温晶体结构因为急冷的缘故被锁紧在“亚稳”(Metastable) 的状态,所以晶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内在张力,造成 "坚硬" 的效果 。而经过此步骤在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产生出如同洒上银沙班的颗粒状纹样日语称做“沸”(Nie),整体上看,这些细小的白点形成白雾一般的线条,被称作“匂”(Nioi),这是鉴赏一把日本刀质量的重要依据。
折叠锻打:折叠锻打是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 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质量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
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现在见到的最早百炼钢实物是东汉时期的制件。1974年,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汉墓中,出土了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制造的钢刀,全长111.5厘米,刀背有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湅”,即是炼的意思。
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魏晋时期百炼钢发展到了鼎盛的阶段,之后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百炼钢制作比较艰难,成本比较高,主要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一类贵重器物,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水平。
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
蜜蜡: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在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上都和琥珀没有区别,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
碧玺:又称为电气石,英文名称Tourmaline,是从古僧伽罗(锡兰)语Turmali一词衍生而来的,意思为“混合宝石”。
岫玉:岫岩玉,简称岫玉,是以其产地命名的。
玛瑙:石英的变种,是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石英的一种。
寿山石:福州寿山地区出产的一种矿石,有“石中之王”之称。
八破纹:即“八破图”,画的是经火烧过的信封、邮票、信笺、毛笔、铅笔等等,虽然破败,但颇有历史沧桑感与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