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 索      
 

瓷杂完残名词

瓷杂完残: 磕、冲、纹、开片、磨口、磨底、截口、伤彩、后加彩、惊釉、缩釉、炸底、失亮、窑伤、炸釉、爆釉、缩釉、窑封、窑粘、粘伤、锔伤、歙砚罗纹、歙砚眉纹、歙砚金星、歙砚金晕、歙砚鱼子

磕:陶瓷器身局部被冲击而残缺,属硬伤。

冲: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自口部向下内外胎釉成一条线的裂痕。

纹:陶瓷器物因磕碰而造成釉面或胎釉的裂痕。

开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不是外力的磕碰造成,而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

磨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损,后人用砂轮将伤口修复平整,或直接锯去部分器身。

磨底:将陶瓷器物底部的缺陷或底款磨去。

截口:陶瓷器物口部因磕碰缺损,后人直接锯去部分器身,使口沿平整。

伤彩: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等因时间久远或长期使用而导致的彩色剥落。

后加彩:即添彩,后填彩。在旧瓷器上新加彩绘,再在低温炉中烘烧。

惊釉:“惊釉”是指瓷器的釉面因外力碰触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均匀而细小的裂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而出现的露胎现象。

炸底:陶瓷器具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

失亮:又称失釉,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窑伤:暴釉、缩釉、窑封、窑粘、变形均属窑伤。

炸釉:由于坯釉的膨胀系数不相适应而造成瓷器釉面产生裂纹。

爆釉: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由于施釉薄厚不均,在窑内烧成是产生部分釉层暴烈。

缩釉:瓷器缺釉的一种现象。指釉面向两边滚缩,形成中间缺釉露出胎骨。

窑封:又称窑裂。陶瓷器出窑之前坯釉同时开裂的裂纹。

窑粘: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粘上的窑里的杂质。

粘伤:器物碎裂后用粘接的方法修补。

锔伤:瓷器有冲或纹后,以打锔子的方法修补。

歙砚罗纹:纹理如丝绸般的旖旎,给人一种莹洁、素雅之美。罗纹的纹理有着粗与细、疏与密、明与暗的区别,细分可为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水波等。

歙砚眉纹:也称眉子。呈黑色,为条状,如人的眉毛,眉纹的底色青莹,石质坚细温润,既发墨,雅静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眉纹有阔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各具风采。以眉纹的各种形式可分为阔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等。

歙砚金星:色金黄,成点状,分布在青黑色的砚石中如天空闪烁的星斗显的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态多样,因此金星又分为多种品目,雨点金星、凤眼金星、金圈、金花、金星、谷粒金星、金线等。

歙砚金晕:金晕为金黄色,成片成块状。金晕与金星都属硫化铁之类的物质,在砚石中自然渗透所形成的形象。

歙砚鱼子: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其形状如鱼卵状,卵也称子。由于鱼子石的石色不同,具体分为鳅背纹、茶叶末、鳝鱼黄、碎冰纹、石眼等。